生命起源于海洋,人类文明的发源亦离不开海洋。自古以来,船舶就是人类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船文化。如果你对海洋与船舶感兴趣,亦或想对多姿多彩的船文化有所了解,那么请点击http://shipmuseum.sjtu.edu.cn,你就能进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数字博物馆,足不出户、身不沾湿,便可领略到船舶这一伟大工具的沧桑与风云,开始一次有趣的船舶之旅。
上海交大船舶数字博物馆拥有馆藏万余件,可谓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该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手段系统描述了人类造船、用船、驶船的历史脉络,生动反映了中西方在船舶发展史上各领风骚的时代特征,从远古舟船的起源到现当代各种船舶,按照历史年代和船舶种类,分门别类,一一呈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曾经出现过的各种船舶应有尽有;造船、航海、探险、战争,人类与船舶间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在数字化网上船舶博物馆中徜徉,你会发现原来人类曾经打造出如许多样的船舶,原来船舶专业知识也可以如此通俗易现,原来船舶的历史竟然这般的波澜壮阔!
一、 建设意义与建设宗旨
中国是西太平洋的一个濒海大国,又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江河湖海兴渔盐之利,通舟楫之便,通商海外,发展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瓷之路,书写了壮丽的历史诗篇。15世纪以前的近十个世纪里,中国造船业曾独步世界;但15世纪后,明清政府为了维护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实行海禁政策,扼杀了中国的造船业,放弃海权,使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长驱直入,终致割地赔款,国力日衰。在中华民族遭遇奇耻大辱的岁月中,不乏有识之士高举“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的大旗,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抗争,但始终不能改变积弱积贫的局面。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工业才得以长足发展。历史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中国再次成为船舶工业大国,跃居世界第三位。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部造船史往往是一个国家兴衰史的缩影。世界上凡在一段时间有过发达造船业的国家都建有一个或多个上规模的船舶博物馆。而中国作为一个造船大国,在2001年前一直没有一个象样的船舶博物馆,这与其地位极不相称,也有悖于常理。建立船舶博物馆,全面系统地再现中国、乃至世界的船文化,是中国几代造船人的梦想,而建造一座展示中外造船文明的船舶博物馆动辄需斥资10多亿元,还要有超大型场馆,且即便是当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舶博物馆,耗资几十亿元,也不能实现展示世界造船史全景的目标。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数字博物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突破建造实体船舶博物馆的时空地域和资金限制,将门类广博的造船科技和历史文化知识有序地展示出来,可谓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该馆的建成对展示世界与中国悠久而发达的造船历史文化、拓宽中国远程教育专业面及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为教育部于2001年底启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之一,上海交大船舶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宗旨是普及船舶知识,传播船舶文化,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创新意识,进而成为国内知名的船史与船舶展品的主要信息收藏机构、宣传机构和研究机构。
二、 建设内容与展示特色
世界造船史有近万年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历史同样悠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船舶这一水中航行的载体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它涉及渔猎、造船、推进工具、轮机、驾驶、航海技术、航运、港口、贸易、海军、海战、探险、海上搜救、海洋考古、海底和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船舶工业经济、海运经济、船舶科研、设计和制作技术、潜水技术、海军装备,等等。船舶这一古老、传统而长盛不衰的行业维系着许多海洋国家的兴衰存亡,一部世界造船史中所包含的史实大大丰富了世界历史的内涵。而21世纪之前的世界各国船舶博物馆或出版的船史著作中,从未把世界各国的船舶发展史融合在一起。中国造船史中从不涉及外国,外国作者所著的世界造船史中也往往把中国造船史一笔带过。国内外其它船舶数字博物馆,大多只是将本单位馆藏的船模上网展出,信息资源较为有限,展示形式与手段也不够丰富。上海交大船舶数字博物馆在筹建之初就确定了博物馆的展示要真正做到把中外船文化合壁成全人类优秀的造船文明,反映其令人叹为观止的博大精深,供世人尽情观赏和享用,以达到全人类造船知识的资源共享。
为了实现这一初衷,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数字博物馆在内容与陈列设计方面,充分发挥了上海交通大学在造船学科、船史研究等领域的专业优势,确保了展示内容的学术权威性。由于船舶数字博物馆内容十分庞杂,因此首先要对博物馆的展示内容进行科学地分类和架构,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容管理系统和网上信息发布平台,从而可以更好地为远程教育和公众获取知识服务。
在展示内容方面,上海交大船舶数字博物馆一期建设的展示时间上自远古、至古代、直到1911年,地域上则由东方到西方,内容系统,表达明晰,在世界上第一次建立了一个系统地全方位展示船舶知识、船舶历史、造船科技及与船舶相关的各种知识的网上虚拟船舶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网上船舶知识的信息资源。展品知识信息采用了一主三辅的树形架构,集上海交通大学船史研究学者多年研究成果之精华,以船的发展脉络为主干树(分为原始渡水工具、浆船、帆船、轮船、现代船舶),以用船(分为航运、水战、航海、探险、海军)、造船(分为船厂、建造、设计、科研、动力、教育)、驶船(分为船舶属具、导航)为辅干树。四棵历史树均有左右枝杈,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枝杈上的果实则代表东西方各领风骚的年代特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船舶数字博物馆藏品分类的基本格局。按如此格局详细描述世界船舶发展史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尚属首创。2005年,在国防科工委、上海市经委、中国造船学会及南方集团和北方集团各造船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数字博物馆进行了扩充,共计有25家国内造船公司提供了300多条现代中国船舶的展品资料,使信息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扩充,尤其丰富了中国生产的各类现代船舶展品内容,改变了原来以古船为主的格局。
在信息组织与展出方式上,上海交大船舶数字博物馆亦大胆创新,首次采用了基于知识的信息组织方式和展出方式,其设计思想和实现手段可谓独步一时。为避免简单地罗列展品的做法,船舶数字博物馆创新性地引入了展品编研的概念,设计了面向知识体系的“展项”(由多个展品组成)、“专题”(由多个展项组成)、“主题”(由多个专题组成)的信息结构,使展品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合,并提供了功能强大的面向馆藏展品和外部网络展品的编研工作平台。这样每一件展品不仅可向观众提供自身的知识信息,还被赋予了极大的灵活度,通过与其它展品的组合变换出无穷的魅力与韵味。采用展品编研工作平台发布和展示展品,是将展品实体与信息分离,为展品实体提供了更大的信息空间,极大地丰富了展品信息,提高了展品的知识关联性,展品的知识既可横向拓展,又可纵向回溯,使各个分散的展品能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描述服务,最终使数字博物馆成为学校和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
三、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上海交大船舶数字博物馆是基于校园网和公共互联网,实现高水
平、跨平台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它不仅要面向本校的信息资源的共享,还要解决跨校、跨地区的开放式资源共享和个性化、交互式的信息服务,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公共资源。
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的一部分,上海交大船舶数字博物馆为了体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个性化、交互式的特点,利用上海交大已有的强大的校园网优势以及方便快捷的公共互联网,建立起一个技术先进、安全、稳定的船舶数字博物馆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船舶数字博物馆框架建设,将船舶博物馆管理自动化和数字化集为一体,在提供优质高效的业务管理和事物处理的同时,采用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处理和控制技术,及时、准确、可靠地采集和传输各类信息,建立博物馆信息处理系统和船舶多媒体数据库。作为开放式的公共资源,船舶数字博物馆建立了完备、可靠的信息服务系统,通过校园网和公共互联网为远程教育和广大公众提供了全面、及时、持久的信息服务。在网上展示形式方面,上海交大船舶数字博物馆根据世界上仅存的有限照片资料和文字记载,采用数字建模和3D技术,首次在数字化环境中复原了三层桨战船、汉萨同盟柯克船、躺船——宁波船、唐船——南京船、“耆英”号等世上已无实船存在的著名古船,复原效果得到了有关专家的一致认可。
上海交大船舶数字博物馆采用了两台高性能PC服务器:Dell Powerage 6450 分别作为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主要配置为:PIII XEON (TM) 700/1M 4CPU/磁盘阵列卡RAID5 (128M)/4096M内存,硬盘(73G,SCSI,10KRPM)×4个/12~24XCD等),Microsoft 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作为WEB服务器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2000 Server 作为数据库服务器的操作系统,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作为数据库管理服务软件,采用Citrix MetaFrame Xpe为应用服务器平台构建三层结构,采用磁带机备份和相应的Backup Exec Windows NT/2000 V8.6 高级服务器版及相关选件进行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采用FinalData Network Enterprise 作为灾难数据恢复工具,采用KILL for Windows 安全胄甲(企业版)防病毒攻击,建立了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采用Nokia IP650 硬件与 Check Point 软件结合的防火墙,以及ISS RNE-1-P 入侵检测系统)。
四、 展望
经过多年的建设,上海交大船舶数字博物馆应该说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与水平,但未能尽善尽美,我们还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回顾历史、观察现在、眺望未来,是我们的主旨;普及船舶科普知识,吸引有意之人,是我们的愿望。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数字博物馆,希望能在船舶文化的浩瀚海洋里点亮一盏明灯,为广大的船舶爱好者引路、领航。
(作者:曹永玓 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