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高校博物馆研究现状述评

浏览量:

高校博物馆研究现状述评

 

郭骥 曹永玓

 

近代中国博物馆的产生,最早由大学博物馆而来。张謇创办了南通师范学校后,又建立起近代中国第一个国人办的博物馆,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学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由于近代中国博物馆肩负着“开发民智,救亡图存”的社会使命,因此当时少有的几座高校博物馆的功能也以普及教育为主。

1949年以前,博物馆学和高校博物馆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关涉高校博物馆的研究几乎空白,相应的探讨极少。针对高校博物馆的研究,其实是随着高校博物馆的发展而发展的。1949年以后,博物馆学理论和高校博物馆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从1980年代晚期开始,出现了专门针对高校博物馆功能的研究;而到了90年代以后,研究博物馆的功能成为了解高校博物馆现状和规划发展前景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对于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沿革历史已有了数篇很有质量的综述性论文,但是尚无针对高校博物馆研究状况的论著,本文拟就相关高校博物馆的研究勾勒一条简单的脉络。鉴于1949年以前高校博物馆的相关资料较少,本文论述范围大致是自1949年至今的高校博物馆的研究状况。

 

二十世纪对中国高校博物馆的研究

我们认为,在本文所探讨的时间段里,相关高校博物馆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49年至198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1980年代为第二阶段;1990年代为第三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为第四阶段。

第一阶段中,1950年代初厦门大学成立了人类博物馆,这是建国后第一座大学博物馆。而在整个50年代,出于国家基本建设对矿藏勘探等的需要,高等教育中地质古生物专业催生了自然类博物馆的诞生;同时出于历史教学的需要,各个高校在历史系内设立了一批准博物馆机构——文物标本室。[1]

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建立的高校博物馆以医史类、历史类和地质类博物馆为主[2],很显然都是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服务的,因此这一阶段对高校博物馆的研究也着眼于与博物馆陈列主题相关的学科和藏品。以研究力量相对较强的厦门大学博物馆为例,从一开始这座大学博物馆就与教学科研结合在一起,博物馆本身能够组织人类学调查,同时也有丰富的藏品基础作为研究对象。[3]

由于第一阶段高校博物馆面对的观众主要是高校师生,尤其是为相关专业服务以配合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因此博物馆与高校以外的社会之间存在着很大距离,体现出与一般面向社会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的区别。在这一阶段中,涉及高校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博物馆学研究几乎没有,主要研究内容是针对馆藏文物和相关专业。

第二阶段是1980年代,经历文革之后,高校博物馆开始复兴。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加,各所高校开始加大博物馆建设的力度,先将一批文物室升级为博物馆,同时建立新的专业类博物馆。[4]当时比较典型的有四川大学博物馆,经过1952年的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华西大学博物馆的标本、图书资料、人员设备均拨归四川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60年代博物馆由历史系代管,1984年重新分出,正式命名为“四川大学博物馆”。博物馆的任务被确定为为教学科研服务,从事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民间工艺美术学、博物馆学的研究。[5]

而第一阶段中教学科研功能体现突出的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由于位处厦门经济特区,因此较早就开始考虑转型问题。陈国强在《在开放中发展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中提出一方面要“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在开放中发展人类博物馆”,其中改革内容之一是“进行体制改革”,在为教学、科研服务以外,增加了为社会教育服务。[6]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阶段中高校博物馆日渐呈现规模,基本的保管、教育、研究功能逐步完善,因此相应的对于高校博物馆建设和功能理论上的关注也于1980年代后期悄然展开。例如杨群的《高校博物馆建设琐议》(《教育发展研究》1987年第4期),张惠朗的《试论高校博物馆的功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不过张惠朗将高校博物馆的功能分为文物的征集机构、教学园地、政治思想教育场所和科研基地的观点,仍然是紧紧围绕大学教育科研这一中心。

1990年代即第三阶段,是高校博物馆功能创新的时期,此时关于博物馆的研究划出了一条清晰的演变轨迹。

随着各主要大学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关于高校博物馆发展的讨论日益增多,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也成为探讨的重点[7]。例如陈德富提出“高校博物馆的社会经济文化功能是最重要的一点”[8],而韩国军、何述章认为“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与一般博物馆完全相同”,只是“职能性功能则是作为学校的教育基地”[9]

除了对功能定位的重新思考以外,博物馆研究者开始注意社会效益问题,此时博物馆应该走向社会的观点也逐渐得到了认可。当90年代初,陈德富在《高校博物馆应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中仍然指出,社会效益是通过学生作为“高校博物馆藏品的众多传播媒介,极大地扩大藏品的覆盖面”从而得到提高的[10];但到了90年代后半期,“改革开放为高校博物馆走向社会提供了条件”,“把封闭式的院校博物馆转变为开放式的社会型博物馆”[11],博物馆应该“面向社会开放”、“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加强自我宣传”[12],应该“转变传统观念,重新思考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定位”[13],这些声音成为了主流。

博物馆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促使高校博物馆建设向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转变。顾清琴在《略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中将“以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并以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的经验为例说明其可行性。[14]丁家荣则更进一步提出高校博物馆应与一般的社会博物馆接轨,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着重提出加强文化交流、与旅游部门的联系,以及注重宣传对高校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性。[15]

有意思的是,1997年宋华兵等在《深化改革走向社会——高校博物馆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文中指出了长期以来高校博物馆面临的困境:“虽然在学校内都是为教学、科研服务, 但校领导对博物馆的重视程度, 是无法与校图书馆、档案馆或资料室相比拟。况时至今日,也不是所有高校都建有博物馆,因而国家教委和省教委在评估一个高校质量和档次时,就没有博物馆这项评估内容,自然这就成为校领导对博物馆不能引起足够重视的外部条件。”[16]从陈列室到博物馆,级别和名声确实是提升了,然而如果观念的提升没有跟上,那么博物馆仍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文物陈列场所。虽然这一困境迄今依旧存在,但可知自从90年代起,当时的学者们就已开始考虑应对的途径了。

综上,第三阶段是高校博物馆功能观念的转变时期,高校博物馆的功能从教学科研扩大至体现社会效益,甚至经济效益,这与当时整个中国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是一致的,也与国内博物馆学界观念的转变基本保持同步。只不过各高校博物馆的转型有先有后,而且实际操作上并不如理论上那么及时。

 

本世纪以来对高校博物馆的研究

步入了二十一世纪,世界上很多博物馆都已面临日益加剧的公益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加之高校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多,旧有的又不断翻新改建,人们在思考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同时,也关注起深藏在象牙塔里的高校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开始走进媒体的视野,人们为之探寻“路该怎么走”,“路在何方”?[17]由此,对高校博物馆功能的研究也进入了第四阶段。

新世纪之交,一些学者回顾了中国大学博物馆的百年历程,展望未来,当然高校博物馆功能的发展演变也是探讨的重点之一。[18]纵观本世纪以来,第四阶段关于高校博物馆的研究大致有七个较为重要的方面:

一、          高校博物馆专业化

针对高校博物馆的专业化研究,包括藏品征集和保管、陈列展览、宣教工作以及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等。[19]

二、          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对于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研究成为热点,高校博物馆被认为应作为通识教育基地、休闲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爱国教育基地、环保教育基地、旅游教育基地,以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20]

三、          高校博物馆的科普功能

随着中国科协命名了一批高校博物馆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高校博物馆的科普功能也成为关注的视角之一。高校博物馆被认为具有科普功能展现的潜在条件,是展现的现实载体。[21]

四、          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

高校博物馆社会服务的对象,或认为除了传统的“履行校内教育服务功能,面向在校广大师生员工”以外,中小学生是服务的“首要对象”,普通群众是“潜在对象”,海内外校友是“新型对象”,外国人士是“极具特色的对象”。同时高校博物馆可以采用的社会服务方式包括:陈列展览、专题讲座、网络教育、媒体推介。[22]

五、          高校博物馆与校园文化

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与校园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博物馆与素质教育也成为关注的视点。近年来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于博物馆的志愿者活动,包括学生讲解员,这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都有所裨益。[23]

六、          高校博物馆与旅游业

高校博物馆结合旅游活动有利于增长博物馆客源、扩大博物馆和学校的影响、完善博物馆服务设施,高校博物馆开发旅游资源需要“树立良好形象和开发品牌展览”,“人性化参观引导”,“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和“广告宣传”。[24]

七、          大学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本世纪以来,大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发展很快,国家教育部专门立项“大学数字博物馆共享平台与规范标准研究项目”进行大学数字博物馆的研究,这意味着教育部将高校博物馆作为向社会提供共享教育资源的重要平台。[25]

 

根据上文关于高校博物馆研究的发展线索来看,从近代大学博物馆的普及教育,功能研究几乎空白,到1949年以后第一阶段博物馆面向专业师生的辅助教学,其功能主要应对博物馆的藏品研究;第二阶段逐渐体现并探讨高校博物馆的基本功能;第三阶段高校博物馆开始走向社会,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至第四阶段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思考高校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实现。可见高校博物馆功能研究的视角,是随着社会历史背景的更替而变迁的。高校博物馆与一般公共博物馆的功能虽然日益接近,但由于高校的特殊性,两者仍然不能使用同样的模式规划发展,这就触发了学者们探讨的论题。

综上所述,中国高校博物馆研究的视角在经历了巨大转变后,终于将目光从专业、从高校、从博物馆投向了整个社会,这是符合当今博物馆发展潮流的。

 

 

作者单位:

郭骥,上海大学博物馆(筹)馆长助理,馆员

曹永玓,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1] 金愉:中国高校博物馆初步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参见徐士进、陈红京:《中国大学博物馆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年。

[2] 续颜等:20—21世纪初的中国高校博物馆。《文化学刊》,2007年第3期。

[3] 例如陈国强:农业的起源及原始形态——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1955年研究报告之一。《厦门大学学报》,1956年第1期。林惠祥:雷公石考——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研究报告之一。《厦门大学学报》,1956年第1期。

[4] 参见金愉:中国高校博物馆初步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5] 例如谭红: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清代花轿。《文博》,1989年第4期。

[6] 陈国强:在开放中发展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中国博物馆》,1987年第3期。

[7] 例如陈德富:高校博物馆的功能。《高教研究》,1991年第1期。陈德富:再论高校博物馆的功能。《中国博物馆》,1994年第1期。高荣斌:试论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功能与发展。《中国博物馆》,1996年第4期。高荣斌:再论高校博物馆的功能与辽宁大学筹建博物馆的初步设想。《辽宁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韩国军、何述章:浅谈博物馆群体中高校博物馆的作用与地位。《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1997年。

[8] 陈德富:再论高校博物馆的功能。

[9] 韩国军、何述章:浅谈博物馆群体中高校博物馆的作用与地位。

[10] 陈德富:高校博物馆应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中国博物馆》,1990年第3期。

[11] 宋华兵等:深化改革走向社会——高校博物馆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土资源科技管理》,1997年第6期。

[12] 杨剑平等:新形势下院校博物馆发展的思考。《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3] 昝淑芹等:关于高校博物馆现状与发展的思考。《中国博物馆》,1999年第2期。

[14] 顾清琴:略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中国地质教育》,1994年第2期。

[15] 丁家荣:高校博物馆提高两个效益的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16] 宋华兵等:深化改革走向社会——高校博物馆发展的重要途径。

[17] 例如徐虹等:高校博物馆路在何方。《四川日报》,2000830日。韩清华:高校博物馆路该怎么走。《中国经济时报》,20011025日。李秋怡:高校博物馆的路该怎样走。《四川日报》,2001116日。徐敏等:高校博物馆,走出“深闺”来。《解放日报》,20011116日。直至2008年仍有媒体关注着高校博物馆的发展,如赵丽丽:高校博物馆:藏在深闺待人识。《中国教育报》,2008529日。寒冰:高校博物馆期待破“墙”而出。《中国文化报》,2008617日。

[18] 如尹彤云提到“大学博物馆除了以为学术研究和更广泛的领域提供文化服务为主要职责外,更肩负起与公共博物馆相似的社会教育职责”(尹彤云:大学博物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4期)。续颜等认为高校博物馆逐渐在“旅游”、“素质”、“研究”、“科普”、“教学”、“陈列”等方面展现出新的功能(续颜等:20—21世纪初的中国高校博物馆。《文化学刊》,2007年第3期)。此外可参见柴典腾:21世纪高校博物馆建设的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2期。邢致远:关于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思考。《苏州文博论丛》,2011年。李相佑等:议高校博物馆之定位。《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9] 例如谭红兵:努力作好高校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杨卓轩:如何建立高校博物馆藏品档案。《城建档案》,2009年第3期。王秋华:高校社会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问题。《中国博物馆》,2003年第4期。杨丹:高校博物馆藏品展览的特点、效用与强化措施。《北方文物》,2008年第1期。冀惠玲等:对高校档案馆与博物馆合二为一管理模式的一点认识。《兰台内外》,2005年第2期。

[20] 参见贺一鸣:论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辽宁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李初一: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西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朱玉杰等:新时期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及其发挥。《教育探索》,2011年第8期。

[21] 参见蔺光:我国高校博物馆科普功能研究。东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蔺光:我国高校博物馆科普功能展现的问题及根源。《理论界》,2008年第11期。

[22] 参见杨剑平:高校博物馆对社会开放的探讨。《商业研究》,2001年第5期。张爱民:对拓展高校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一些思考。《社科纵横》,2007年第1期。黄维娟:试论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功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吴正:大学博物馆要增强服务意识。《光明日报》,2009329日。黄维娟:关于高校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苏州文博论丛》,2011年。

[23] 参见韩国军:浅论校园文化与大学博物馆。《文化学刊》,2007年第3期。宋向光:从大学文化视角解读高校博物馆的特点和发展。《文化学刊》,2007年第3期。王艳芳:高校博物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2007年第10期。王:发挥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黑龙江教育》,2008年第78期。关于志愿者工作,参见王:浅谈高校博物馆学生讲解员的选拔和培养。《黑龙江教育》,2007年第12期。王:浅议高校博物馆开展志愿者活动的教育功能。《黑龙江教育》,2009年第2期。马晓华:高校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工作与大学生素质教育:以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志愿者中心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沙晓红:刍议高校博物馆学生讲解员培训。《科教文汇》,2011年第4期。

[24] 参见李海燕:高校博物馆旅游资源开发探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第14期。续颜等:初论高校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0年专辑。罗德燕、向全珍:高校博物馆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思考。《天府新论》,20086月。

[25] 著作如陈红京、吴勤旻:《数字博物馆资源建设规范与方法(人文艺术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齐越、沈旭昆:《博物馆数字资源的管理与展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徐士进、陈红京、董少春:《数字博物馆概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对数字博物馆进行研究,近年如吴平等:大学数字博物馆设计方案探讨。《信息技术》,2006年第10期。陈小武等:基于CGSP的大学数字博物馆应用网格。《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月。谭红丽:建立高校网络博物馆的研究。《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程凤:保存高校Web信息资源建立Web博物馆。《情报资料工作》,2007年第2期。杨丹:高校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理性思考。《黑龙江教育》,2009年第2期。童茵等:中国高校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新模式的研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年第9期。

上一篇:高校博物馆与社会素质教育 ——浅谈高校博物馆与社会素质教育

下一篇:浩瀚船文化 一朝网上游 ——浅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数字博物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