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论文 >> 正文

高校博物馆与社会素质教育 ——浅谈高校博物馆与社会素质教育

浏览量:

[摘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为公众营造素质教育的殿堂是高校博物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其基本特征、社会教育是当代高校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以及高校博物馆如何在社会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三方面阐述了高校博物馆与社会素质教育的关系,以期引起高校博物馆工作者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博物馆职能  基本陈列    
             第二课堂   协作共赢    以人为本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参观博物馆日益成为社会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觉自愿地走进博物馆,在博物馆里获取知识,追溯历史,体验科学,探索未来。作为博物馆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博物馆在资源、人才、科研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胆创新,勇敢实践,努力为社会公众营造高品位的文化休闲场所,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大餐,是高校博物馆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一、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其本质特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完善与否。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运用系统。教育在国家创新系统中承担着知识的创新、传播和运用的重要任务,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总是无法摆脱“接受式教育”的羁绊,但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变“接受式教育”为“创新式教育”,倡导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限于学校教育,也包括对社会大众的教育。现代社会对普通劳动者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要求他们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对新事物敏感而又善于学习,能不断获取新知识,敢于和善于应用新的知识并将其物化为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汇贯通,组合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等。总之,现代社会要求所有社会人都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劳动素质等。上世纪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被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素质教育也由此被提升到了关乎民族复兴的高度。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对社会发展,国家强盛、民族复兴无疑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素质教育具有显著的本质特征。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并实现个性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其本质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在于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

首先,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相比,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教育的目的。就学校教育来讲是把学生看做能动的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其次,素质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到70年代便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教育观念。其根源在于它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趋势和新的价值追求,即社会节奏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一次教育终身受益观念被打破。教育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短暂的消极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终生的积极发展过程,素质教育正是顺应了这样一种历史潮流。它重视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重视现实生活能力的发展;重视接受性的学习,更重视独立的、创造性性格的养成。最后,素质教育是大众的教育。近代以来,是英才教育还是大众教育一直是不同的教育理想和政策的根本分歧之一。大众教育虽然并不排斥英才教育,并且为英才的成长提供渠道,但在制定教育政策,安排教育财政时,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政府已不再将英才教育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而是以多数人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二、社会教育是当代高校博物馆的重要职能

博物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文化环境,特别是时代的变迁,博物馆的定义也经历着不断的变化。审视这一演变的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教育作为博物馆的职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

历史上第一座近代意义的公共博物馆是建于1683年的英国牛津大学附属的阿希莫林博物馆。其后,在法国、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出现了一批早期的公共博物馆,当时的这些博物馆在管理理念上还无法根本摆脱封建意识形态的影响,管理者也都独断专行,从不考虑如何表现和组织藏品,因此陈列展览基本还停留在罗列收藏的水平上,社会教育职能更几乎无从谈起。

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博物馆建设热潮的兴起和博物馆经营思想的转变,教育职能开始与收藏和科研一起成为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正如国际博协前副主席伯妮斯﹒墨菲所说:“从层次和优先来看,开始时,征集和保护处于较重要位置,后来展出、传播和教育受到重视。”近几十年来,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甚至上升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

国际博协和许多国家对博物馆的定义内容,都发生了职能顺序调整的变化。2001年7月6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了第二十届代表大会,会上对国际博协章程进行了修改并经大会审议通过,其中的第二条对博物馆的定义作了如下阐述:“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而征集、保护、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社会大众开放的、非营利的永久性(固定性)机构。”2002年澳大利亚博物馆界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通过利用实物和概念展现过去和现在并展望未来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它保存、研究藏品并将它们置于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使实物和信息易于理解。博物馆是一个为大众利益而建立并长期服务于大众的永久的非营利机构。”此定义将博物馆传播知识和思想、教育人们认识世界的职责写在定义的开头,折射出强烈的人本思想,同时亦反映出定义的拟定者们将教育传播视为现代博物馆最根本的职责。无独有偶,同年英国博物馆协会颁布的《博物馆道德规范》中,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允许公众为激励、学习和欣赏而利用藏品。博物馆是收集、保管和利用由其承担社会信托责任的文物和标本的机构。”该定义同样把教育传播放在了首要位置,强调了博物馆为公众服务的性质。

2006年我国文化部颁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博物馆,是指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学界已取得如下共识:一个机构尽管有收藏和科研职能,但如果不对公众开放、不发挥社会教育传播职能,那么即便能成为一个文物保管所或研究所,却不能成为博物馆!

当代社会评判一个机构是否属于博物馆的标志聚焦在两点:一、是否具备社会教育传播职能并真正对外开放;二、其信息源和主要媒介是否基于有形或无形的人类遗产(包括自然和文化遗产及其相关的各种知识)。而其是否同时具备收藏、保护、研究等职能,倒可以适度放宽要求,因为并非所有博物馆都必须是全职能的。

高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机构,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已经成为高校文化建设和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基地。早期的高校博物馆多为教学科研的附属机构,工作的重心也大多是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当代高校博物馆已经实现了从单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向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的角色转变,不仅要面向本校、面向大学生,更要面向全社会的学生,面向全社会公众,更多地承担起社会素质教育的责任。可以说,社会教育职能已经成为当代高校博物馆的重要职能。

三、高校博物馆在社会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与社会公共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既有博物馆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它是高等院校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基地,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及公众文化素养的重要教育基地。高校博物馆要在社会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博物馆管理者从解放思想、规范管理、深化研究、完善陈列、强化服务、增进合作、加强宣传等诸多方面入手,在理念创新的同时,狠抓工作的落实,使每一项工作都能够切实取得预期的效果。

首先,高校博物馆要深化研究,大力提升基本陈列的质量。基本陈列可谓一座博物馆的立馆之本,是一座博物馆的特色的直接体现。只有经过深入研究,精心设计的陈列才能让观众系统全面地了解一座博物馆的馆藏特色,才能让观众获得某一个知识体系的直观解读。高校博物馆的馆藏各有特色,天文、地质、生物、历史、考古、人类学、航空、航海、民俗等等,不一而足,用百科全书来形容其内容涵盖之广毫不为过。通过陈列展览向观众传播知识信息是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高品质的陈列无疑是向公众传播各种知识,提高公众文化素质的最根本途径。

其次,高校博物馆要聚焦社会热点,举办临时专题展。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工作者应密切关注社会,聚焦热点问题,抓住时机适时举办与本馆特色相适应的临时专题展,通过展览启迪观众的对一些问题的了解思考。如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在2006年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堡”号环球之旅抵达上海之际,便抓住这一国际社会热点,与瑞典驻沪总领事馆积极合作,联合举办了“中瑞友好关系的珍贵历史瞬间”、“‘哥德堡’号摄影展”、“‘哥德堡’号上的水手生活摄影展”等一系列展览,为在校学生和广大市民提供了一次了解中瑞友好历史,了解中外古船知识以及近距离接触古代航海技术的机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再次,高校博物馆要积极与学校建立联系,为学生开辟生动的第二课堂。学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对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启发式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教育者的推崇,也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而博物馆作为非常规教育的文化机构,它的特点恰恰契合了启发式教育的要求,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博物馆形象的展示面前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比如,有关地球地层的构造、有关生物的进化等一系列问题,在博物馆里边看边摸边讲的效果显然会大大胜于坐在教室里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又比如中学生总感觉历史课的内容繁杂琐碎难以记忆,如果把有关内容带到博物馆里讲授,会不会由于生动的展示而让学生不再感到枯燥呢?

再次,积极拓展办馆渠道,努力实现协作共赢,最终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管理模式,强调在开放的大环境中积极寻求自身的不断完善于发展,同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众。高校博物馆工作者已广泛认识到,在当今的时代,博物馆要谋求发展,必须加强与外界个方面的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大力开拓社会资源,努力实现多方共赢已成为大势所趋。这种合作既可以是同行业的合作,如高校博物馆联合举办大规模的联展;也可以是跨行业的协作,如高校博物馆与所在地区的政府机关、社区机构建立共建关系。一方面可以取得大大超越单兵作战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地区、社区文化生活建设带来勃勃生机,而最终收益的无疑是广大的社区居民、普通公众。

最后,高校博物馆要在社会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要始终坚持贯彻观众至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脱离了“人”这一根本要素,素质教育则无从谈起。而观众就是博物馆的“上帝”,脱离了观众,博物馆将沦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高校博物馆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致的。优先考虑观众的需求,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设计陈列展览,为观众提供热情主动的服务,为观众创造一个舒适、休闲的文化场所,唯有如此,高校博物馆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素质教育的作用。

当前,我国高校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建设和谐社会、努力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完善自身建设,如何成为具有时代特征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全民素质教育基地,是高校博物馆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蔡琴: 《博物馆学新视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2]陈红京:《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原理与技法》
[3]张誉腾:《博物馆大势观察》,五观出版社,2003年出版
[4](美)马斯汀:《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8年出版社
 
作者:曹永玓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航运博物馆
电话:021-62932403
邮箱:ydcao@sjtu.edu.cn
地址: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邮编:200030

上一篇:浅谈高校博物馆形象建设 ——写在上海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建设五年之际

下一篇:高校博物馆研究现状述评